2018年端午节

天道易学

风中一片绿

2018年端午节

2018年端午节即将到来,又到了我们传统的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的时候了。在这个属于长者和小孩的节日里,我不禁想起那个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的画面,想起那些微笑的面庞,想起那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游艇,想起那一缕缕丝丝缕缕的清香。

我们的端午节,与生俱来的便是浓浓的中国文化特色,是丰满的文化信息,是美好的传统精神。无论从哪个侧面看,我们的端午节都可以为人们传递一种优美的文化体验。作为一个百科达人,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一起分享端午节背后的故事,来一起探究这个古老节日的文化魅力。

一个古老的节日

端午节,一个起源便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节日。据记载,春秋时期受周朝著名学者屈原的影响,人们开始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端午节活动。

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爱国诗人,他因忠而被流放,最后不幸因受挫而自杀。后来,在他诗人生涯的后期,他用笔致力于抒发爱国情怀,提倡节俭民风,放眼当时的世俗糜烂、道德沦丧,为后代人们留下了一份千古的精神财富。

屈原通过写作、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宣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并且推广端午节的起源。他的深情款款,感人至深的诗歌,独具风采的艺术形式,以及出色的文化理念,最终深深地吸引了后来的中国人,使端午节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传统的节日意义

端午节活动,是人们在庆祝节日之余,向祖先表示敬意,表达了中国人秉持的传统审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们可能不仅要庆祝这个节日,更要思考它背后的文化精髓。

吃粽子是端午节过程中的一项传统活动,以记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它也意味着“爱国珍贵、熏陶成长”。赛龙舟,则是人们在此节日中重要的竞技内容之一,具有战争性、协作性、娱乐性、团队性等多重意义。

在此之外,更让人想起端午节以及屈原所倡导的传统美德的,是那一抹抹鲜艳的艾叶,是那一曲曲铿锵有力的竹笛声,是那一声声喜悦的颂歌。这些活动都代表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也代表了强大、稳健的国家形象。

文化标识的传递与转型

随着文化的发展,我们的端午节文化活动,也在逐渐演变。正如当代艺术家邓飞所说:“不仅仅是纯粹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一种从现代文化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并且进一步地发展了文化。”

在中国,端午节和自中国公元2008年起成为“台湾龙舟节”的龙舟比赛,以及自1976年开始在香港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端午文化节”,都已成为全球知名的文化标识。

除了在国内发展,端午节文化在国外也已得到了人们的积极推广。在流传已久的传说《白蛇传》中,就曾提到过端午节。近年来,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节庆等文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使得端午节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美好的传统精神

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节日从来不是过时的,它从叙事场景、文化意义、社交体验等方面尽显崭新魅力。传统的节日文化像一束光,不仅要照耀历史,更要照耀未来。端午节的文化底蕴,恰恰让我们在当代价值观扭曲的社会获得了静心、思考的机会。

端午节,更是成为人们在维护社会正义和道德方面坚守初心的精神之源。它让人们重温那些被华夏特色与文化所体现的美好,让人们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更多元地接受挑战和变化。

正如屈原所说的那样:“宁赴湘流,竟不忍耳顺之情乡。”在这个端午节,我们也许并不能赴湘沅,但我们可以通过重温传统节日文化,深切体会文化之美。或许,我们所做的这些简单的事情,也已然成为了一种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方式与方法,更成为了我们向全世界传递文化自信的根源。

结语

总而言之,端午节虽然源远流长,却仍未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在他所传递的文化内核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秉持的传统审美和文化构建,也感受到了屈原提倡的忠臣爱国和民族精神。

而近代以来,端午节的文化符号已在现代社会中转型,并不断发展、创新,为我们呈现出更广泛的价值意义。通过这些传承与创新,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端午节不同于其他文化节日的独特性和内涵。

不论我们在哪个国度,我们都可以凭借端午节感觉到文化传承的力量,感觉到我们所拥有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端午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文关怀和社会关爱,使我们拥有了一个美好的节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标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