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中,中国古代历法研究莫能忽视六十甲子空亡表,它是古代宗教文化、历法文化、数学文化、哲学文化等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在古代历法改革和中医针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围绕六十甲子空亡表主题作一探讨。
一、六十甲子空亡表是什么?
六十甲子又称六十甲,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令、十二生肖、五行等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六十甲子则是循环一周,为六十年一个周期。但在古代人们发现,六十甲子有一个时间问题:从正月初一到十一月底,一直在增长,到十二月开始不再增长,直至正月初一再次起步。在这段时间内,有很多时候六十甲子与实际年的差距很大,误差高达六三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古代学术界在两汉时期开始探索,并于明朝初年完成了一份名为“六十甲子空亡表”的历法。
六十甲子空亡表,简称空亡表,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用于指示大大小小节令、节气等实际结果的历法。具体来讲,它是一种以六十气为周期的甲子表,根据每年太阳从黄道带中的移动、月亮所处位置所作出的调整,来协调六十甲子与实际历年的日数差异,从而保证六十甲子的周期能够与实际历年相吻合。
二、六十甲子空亡表的制定过程
六十甲子空亡表的制定过程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时期。根据《日书》、《通书》等经典记载,当时的王廷以农历为官方历法,但由于当时的农历计算比较粗略,常常出现一年有十三个月或只有十一个月的情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天文学知识的积累,人们渐渐发现,必须要改善农历历法的不足之处。甲骨文中已出现过六十甲子的概念,据推断,六十甲子可能起源于甲骨时代,但是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并无记载。到了汉代,徐偃受命改革历法,在《淮南子》中对六十甲子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应用,他说:“汉初,岁行定,自武帝时始,而始正衡及元始以来之岁行皆易,革历者无所遗失,故先师垂科者各有差异者也。”由此可见,汉代各大学派对六十甲子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
到了唐代,李淳风又将汉代的六十甲子计算法和各种异说进行梳理、汇总和比较,提出了自己版本的六十甲子表,并在《天文历略》中将其奉为“重要的基础历法”之一,被广泛采用。但由于不断改进,新的改进版本层出不穷,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六十甲子表,如晋代的太昊六十甲子表、宋元时期的张道陵六十甲子表、明万历年间张诗澂六十甲子表、明嘉靖年间刘宗周流派的六十甲子表等等。直到清末时期,玉汝于华在古籍中发现了当时最完整、最经典、最可靠的六十甲子表,也就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征象百纪》中的空亡表,并将其捍卫为正统的六十甲子表。
三、六十甲子空亡表的作用
六十甲子空亡表对中国历法和天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依赖于农情的古代农业生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标识的“节气”和“节令”是中国古代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时序表,它们的变化往往预示着农事生产的发展、对什么作物进行种植或收割等决策。
六十甲子空亡表还对古代中医、卜筮、吉凶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卜筮、吉凶预测等方面,都需要以六十甲子的周期来确定各种良宜、忌讳,例如娶妻、入宅、择业、祭祀、埋葬等各种生活行为日子。六十甲子空亡表的精确计算,对于中医在针灸治疗等方面的正确应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六十甲子空亡表对中国雅乐和传统音乐的影响也很大。根据六十甲子的规律,中国古代各时代的音乐家们将六十甲子的变化以及它们对应的各种元素,比如五音、五味、五行、五行善恶、五常、六德等,制作成了一系列的音乐曲调,如《五声》、《四声》、《九歌》、《高山流水》等。这些曲调被认为是当时的音乐艺术的集大成作品。
四、六十甲子空亡表的实际应用
六十甲子空亡表在古代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举例来说,它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是农民们应对气候、调整生产的重要方法。比如,当春节后起了“寒平复”且“玉京寒气归”时,此时正是抢种的好时机;而当白露节气过后,三伏天虽然已经过去,但仍需注意贮粮熏蝇、妾妇三迁、男婴更名等事项。
在中医治疗方面,六十甲子空亡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体各器官的经络在一天之中的运行方向和节律有讲究,以及虚实之分,因此必须根据心脏和肝脏在一天之中的运转节律,对中药配方进行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中医还规定了每一种病症的治疗时间,这些时间正是根据每天不同的时辰、节气和干支来规定的,六十甲子空亡表则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强大的时间根据。
六十甲子空亡表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天文学的瑰宝之一,凝聚着百代文人的智慧和血汗。长期以来,六十甲子空亡表在中国社会的演变、历代史书和文化遗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医、卜筮、音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今天,虽然人们日常生活中风俗、值日等方面已经很少使用,但对于用它来探讨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六十甲子空亡表的存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纵深、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