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是中国人传统的日历,由于中国古代十分注重天文和气候变化,因此农历十二个月的雅称也和气候和物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正月,是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也是春节的主角。正月份的雅称是“开春”,因为这个月往往是四九九九闹元宵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候,过了正月,春天就正式来临了。
二月,是农历中的第二个月,也是“龙抬头”的季节,因此二月被称作“惊蛰”。在这个月,大地开始复苏,万物复苏,春回大地。
三月,是农历中的第三个月,又称“春分”。在这个月份,春天已经完全到来,气温不断上升,万物始终变绿,风景如画。
四月,是农历中的第四个月,也是“清明”的季节。四月份的雅称是“谷雨”,因为这个时候,田野里的种子长出来了,雨水也多了。谷雨即意味着“雨打新秧”,万物更新,生机勃勃。
五月,是农历中的第五个月,也是“立夏”的季节。五月份的雅称是“小满”,因为这个时候,气温持续上升,但还没有到达最热的时候。它又意味着小麦、玉米等作物的成熟,生长旺盛。
六月,是农历中的第六个月,也是夏至的季节,所以六月份又被称为“芒种”。因为在这个时候稻谷已经成熟,稻穗长出来,这也是农民们最忙碌的时候。
七月,是农历中的第七个月,也是“小暑”的季节。七月份的雅称是“小暑”,因为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中伏时节,气温也随之而上升。
八月,是农历中的第八个月,也是“处暑”的季节。八月份的雅称是“立秋”,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开始变凉,秋收也快到了,许多人家也会将秋千放在院子里。
九月,是农历中的第九个月,又称“白露”。因为九月份气温继续下降,晨露也越来越多,落叶纷飞。所以也称为白露。
十月,是农历中的第十个月,也是“霜降”的季节。十月份的雅称是“寒露”,因为那时天气已经寒冷了,露水开始结冰,白天和晚上的温差也变得更加明显了。
十一月,是农历中的第十一个月,又叫“立冬”。”冬将至“的时期也正好是在十一月份。因此,十一月份也被称为“立冬”。
十二月,是农历中的最后一个月,又叫“大雪”的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雪花开始飘落,纷纷扬扬,所以农历十二月被称为“大雪”。
中国农历对十二个月的雅称从气候和物产角度讲述了每一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观察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