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生机盎然。这个时节,让我们怀揣着满满的热情,迎接即将到来的植树节。
为什么要植树?
植树节,是一个向大自然表达感激、热爱生命的节日。每年3月12日,我们都会纷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因为树木是我们生存离不开的重要自然资源,作为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人类,我们有义务保护它们,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都对树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用笔墨记录下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感怀,让后人能够从文字中领略到树木在人类心目中的重要性。下面是多位古代诗人为植树节所作的诗歌,让我们一同感受他们的情怀。
唐诗中的植树节
对唐诗的喜爱,恐怕是中华民族通行的事情。因为唐代诗人们的诗句深邃而优美,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美的风景。唐诗中,不乏描写植树节的诗作,如:
一年春事都来却,燕子归时过花落。
万树梨花春带雨,几家杨柳屋头鹅。
—— 白居易《赋得三月三十日塞下曲赋南北二主营》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被人们称为“诗鬼”。他的诗风华丽,语言质朴,喜怒哀乐尽情流露,是唐代诗坛上的佼佼者。
这首诗中,白居易借鸟儿岁岁来各地觅食,落脚的柳树、树林间的花朵来宣扬每年植树节也是春天的象征,同时感叹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沟。
二月春风到,抽条许遣愁。
—— 孟浩然《植树》孟浩然: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王维、李白、杜甫并称“唐四大家”。其诗歌意境清新自然,形式简约,常以咏史为题材。
这首《植树》由五律组成,写的是春天植树的景象,他能准确地表现春日气氛和青树绿叶最初的娇嫩。诗中由杨柳、东风(凄凉)合称出“青青夹御沟”,以这“是非分明”的调性,突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坚守与宣扬。
寂寞山寺花木深,春日潭底鹈鹕成。
采桑子·潭底影如钩,绿水青山不厌游。
—— 杜牧《赠卫八处士》杜牧:杜牧(803年-848年),唐代诗人。他早年流落异乡,历尽艰辛,但飒爽豪迈,不屈不挠。他的诗歌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中常以寓情之法,抒发出他的感情和思维。
这首诗从句速跳动态感强,写的是寒冬天中稍有的春意,植树节的盛况。众所周知,植树节与农历二月二傍晚吃饺子有关,他通过细节的交融,将义务植树和中国传统节日巧妙融合。
宋诗中的植树节
宋代诗人们,超越了唐代的深沉与华丽,他们更注重用怀抱、眼睛或者习俗来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植树的神圣。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永《江雪》柳永:柳永(约1048年-约陈友谅年间)号是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曲有“节节高”之称。他的词年代略带纷争,但笔下的情感却无可抑制地流露。
这首诗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植树节,但作者通过纯粹的文艺表现,展现出大自然的强大与人们生命的脆弱。他认为山中万物,静静的等待取暖春天的到来,人同样也需要打好心理的准备,期盼最后的丰收。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乘兴南游不戒严,亲朋千里来相访。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1207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是近代文坛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其词歌情深,文采华丽,流传至今依旧广受欢迎。
这首词中,辛弃疾写的是元宵佳节,与植树节不是同一天,但仍表达了人们对于春景的热爱。他把中秋之夜吟诵的又一首《青玉案》插在元夕之中,展现了对和谐社会、繁荣昌盛的渴盼。
世上只有妈妈好,何须炼钢化成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记得草庐春尽后,隔篱听唱《水调歌头》。
—— 王翰《登飞来峰》王翰:王翰(约1370年-约1388年),是元朝末年的一位才子好手。他的父亲王琪是明朝的开国名将,所以他家也是文人世家。他的作品,以层层深意的意蕴深著文人的智慧。
这首《登飞来峰》之中,我们找不到植树、春天的显然的线索。但王翰依靠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把瑰丽的自然以及悠久如老的文化都展现出来了,如情境描写中依然可以感觉撕草为晚秋、野山崩前蝉噪、山洪泛滥的痕迹……他对山水的描绘使人感到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被誉为是中国山水诗的杰作。
元曲中的植树节
元曲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是元代民间文学和宫廷文学的集大成者。元曲派生出的《莺莺传》和《西厢记》、《单飞》、《窦娥冤》、《汉宫秋》等都是浓缩了丰富文化传承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其中一段以植树节为结尾的曲目。
商鞅上崆峒,手植松树万根。
霸游天下中山简,此谓被矢其首。
直道无与巨兽争,空有凌云志。
何事植树在今春,除却肆意乐时人。曲作者:贺铸,元朝文学家,蒙古族,字忠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曾创作多部《杂剧》和《南杂剧》、《厏山记》等著名著作。他的作品生动形象,性情豁达,广泛表达了各种情感,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这首词描写的也是植树节的氛围。作者阐述了人同树一样的凌云志,人们在义务植树日之际,同心协力,为了净化环境的美好的愿景而“肆意乐时人”。这也是对春天倍加热爱的诗作。
结语
植树节,从新中国到现代,已经有七十多年了。我们每年三月的这个时节,都会怀着感恩之心,为植树节献上我们的力量。愿我们的身体永远健康,也愿大自然的绿色永不淡去。
每一个篇章中的古诗,均用一段文字描述了明清时期以前一个时代的风尚,也即蕴含着今天的温度。那些文人学士将他们对树木的窥见及植树节的意义,融入自己的名篇之中。时至今日,这些文化底蕴依旧源远流长,激励着我们投身到义务植树的行动之中。愿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发扬植树节的美德,让